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代,人民对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如何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如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浙江工商大学正处于加快“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争创“一流学科”的重要时期,学校上下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坚持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扎根浙江,助推“六个浙江”建设,为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贡献商大智慧、商大人才、商大力量。
当前,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安排,系统学习,抓出成效。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全校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高校应担负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校领导带头到联系的学院和部门讲党课;组建学校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结合学校重点工作,到各基层单位宣讲;依托党校,开展各类人员培训教育;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积极深入思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眼于实际问题,着眼于重点工作。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各个方面,积极深入思考,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言、主题演讲、辩论赛、主题征文、微党课创作、“卡尔·马克思杯”知识竞赛、 “百家百科”讲坛等系列活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强研究阐释。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等学科要自觉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融入教学中来,适时开展专题研讨会和学术沙龙,依托相关研究机构,组织申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重大招标课题,设立相关校级专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及时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政府决策参考。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标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切实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等通识选修课,努力打造若干个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示范课堂。
发挥实践环节的主战场作用。学校应扎根浙江这座思想金山、理论富矿,引导师生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国家和浙江省发展需要,发挥实践环节主战场作用,把激昂青春融入中国梦,把论文写在浙江大地上。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等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通过专业辅导和专题报告,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网络媒体新阵地作用。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优秀网络作品;建立学校新媒体矩阵,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加强组织管理,协同开展网络育人;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运营团队的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打造有亲和力的网络文化家园。
三、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学习十九大精神要与贯彻落实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扎根浙江大地办大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传承“商”脉,致力于培养商科人才,形成了“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浙江是市场大省、外贸大省,学校的许多学科专业设置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学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大商科”学科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因此,浙江工商大学在浙江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
精心培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丰富学校 “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积极倡导“学生中心,课堂开放,教师发展”的教学文化和 “TREES”学工文化,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加强学科建设。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学校应主动适应浙江创新发展需求,根据“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重点支持统计学、工商管理等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大力引进高层人才和团队,建立跨学科协同开展科学研究机制,培育大项目,争取大成果。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学科、研究院,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主动服务浙江。发挥省政府、教育部、商务部共建高校的优势和“大商科”学科特色优势,鼓励学院和教师跨学科融合创新,发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浙商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主动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商贸流通、跨境电商、特色小镇、“一带一路”、美丽浙江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浙商博物馆的优势,办好浙商文化论坛,打造“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园”,服务推进浙商回归工作。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信息、金融、旅游、环境、食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电子、法学等学科力量,主动服务浙江“八大万亿”产业,助推“六个浙江”建设,加快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
2004年9月,习近平同志来校视察时,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就。他指示:“浙江工商大学在浙江省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浙江工商大学全体教职工要把握历史责任,把学校办好,使浙江工商大学成为一所在全国有位置,在全省很重要的学校。”
学校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勇于担负起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